来源:经济日报 2025年11月16日
标题:第六届中国城市发展与产业经济学术年会在上海举行
11月15日,以“技术变革、产业重构与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城市发展与产业经济学术年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20余所科研院所的130余位各领域专家学者出席,共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技术变革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产业链韧性与产业安全、制造业竞争优势与制度型开放、城乡融合发展等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的关键命题。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陈恒从人文历史研究者的视角分享了对本届年会主题的见解,指出任何深刻技术革命的最终意义,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它如何重塑人类社会的空间组织、产业形态与文明范式。他回顾了工业文明战胜农业文明的历史,指出当今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技术变革,正将人类社会带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今天人类文明的基础正从“碳基文明”转向“硅基文明”,学界应跳出工业文明的基本概念和框架来讨论这些新问题,要思考如何在这场全球性的技术变革与城市变迁中,探寻一条兼具效率与公平,创新与传承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殷德生表示,期待本次年会能够产出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为中国城市发展与产业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注入新的活力,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认为,中国制造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庞大的产业规模与国内主导的竞争格局,这一成果源于贴合中国实际的政策选择,如改革开放初期在外汇短缺下,选择以合资方式引入技术,保护了产业基础并奠定了本土化供应链。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蒋传海表示,面对技术封锁、规则重构和产业外迁压力,应对策略包括发展核心技术、稳定制造业规模、扩大制度型开放、推进“补短板、锻长板”,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并优化海外布局。
此外,会议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的空间与治理”“产业链重构与供应链韧性提升”“技术变革与产业创新范式”、“绿色技术革命与产业低碳重构”与“城乡产业融合与区域发展动力”五个专题进行分会场学术讨论。来自20余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近百位中青年学者带来了精彩的汇报和点评。
链接地址:https://proapi.jingjiribao.cn/detail.html?id=621022



